慈大垃圾減量 獲教育部優等獎

2015-01-09更生日報
記者張小菁╱報導
慈濟大學獲得教育部一○三年度校園廢棄物減量暨資源回收再利用優等學校,慈濟大學表示,環保教育非常重要,大一新生必須到環保站體驗資源回收,當同學看到像山一樣高的飲料杯、紙碗,感受到大家為了自己的小方便所製造的垃圾有多驚人時,會自省並慢慢改變生活習慣。
慈濟大學為了讓更多的師生了解環保重要,包含正式課程的規劃、資源分類回收實作體驗,及利用各新生訓練、幹部座談、週會等進行環保宣導,以加深同學對環保的認同。
連續三年慈大平均廢棄物量遞減
透過不斷的教育宣導,慈大環保教育成效明顯,一般廢棄物量一○○年度平均每人二點一公斤,一○一年度平均每人二點零四公斤、一○二年度平均每人一點九九公斤,連續三年遞減。
慈大自創校以來,學生在校用餐必須自備環保碗、環保筷。根據一○一年七月至一○三年五月統計資料,校內用餐記錄為四十九萬三千四百三十九餐數,等於兩年內減少了近五十萬份丟棄式餐具的量。最可貴的是,同學畢業後也會把這份惜福愛物的習慣帶到家庭裡。
第一屆校友藍弘旭二十年後回到慈大向師長表示,慈大教育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文。其中,「惜福」的觀念更落實在生活中。已經為人父的他,也教導孩子要惜福。
每天水壺帶身邊 只為不浪費資源
人類發展學系四年級王天民,每天都會帶著二千西西的大水壺上課,即使出遊也一樣。王天民表示,以前他是寶特瓶不離身,因為他認為寶特瓶可以回收,也不算浪費資源,但後來因為上課,他才知道製程中,每個寶特瓶耗費十點五公升的水,用掉二百五十毫升的石油,台灣每年至少用掉四十五億支寶特瓶,串起來繞台灣二百二十三圈、地球六點三圈。所以,他現在每天早上從宿舍裝滿二千西西的水上課,因為水壺太大了裝不進背包,他就當成練體力,提來提去。
另外,慈濟大學也積極規劃校園農場,除通識教育「永續經營」教導同學自然農法外,還有落葉廚餘堆肥場及環保酵素,學習多元方式處理廚餘果皮等。
慈大二○○九年經教育部評選為全國僅有的十三所「綠色示範大學」之一,勵行環保節能減碳、促進校園永續發展,從「源頭減量」及「資源再利用」做努力,也希望環境教育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發芽,走出校園影響更多家庭。
慈大垃圾減量獲獎
圖:慈大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獲教育部優等獎。自創校以來,學生在校用餐必須自備環保餐具。